淮南三叛(二十六)司马昭弑君
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
↓↓↓
前文在这里
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(1-13)
成功平定淮南之乱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个可以产生质变的飞跃,如此大功足以让他更进一步。
就在司马昭胜利班师一个月之后,天子便册封他为晋公,这样一来就可以给自己家族的权力传承带来法理上的依据。
当初司马师击败毌丘俭平定淮南二叛的时候,他也有过这样的机会,可惜由于伤情过重很快就去世了。到司马昭这里按说他痛快接受便是,没道理放过这个机会。
不过出人意料的是,司马昭竟拒绝了皇帝的封赏。
夏五月,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,封晋公,食邑八郡,加之九锡,文王前后九让乃止。(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)
按理说,司马昭这样故作姿态似乎是有些多余了。当初他父亲司马懿那么低调,还可以说是因为反对力量过多,需要迷惑天下人,以证明自己确实没有野心,而他的兄长司马师即位后天天处理烂摊子,没有精力去搞这些。但到了司马昭这里,国内所有能成气候的反对势力已经几乎被一网打尽了,他还有什么顾忌呢?
我想他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,第一是自己的威望确实还差点,现在称公还不是时候,第二就是他不想搞得太激进,而是要求稳,来个温水煮青蛙。
论军功方面,司马昭之前的履历都是现眼居多(关于晋书中吹出来那些没必要拿出来说了),而东兴大败实在掩饰不过去了,所以只好一笔带过。真正可以吹一吹的也就是这一次。总之,在军功方面,他还比不过自己的父兄。
再说朝中的影响力,虽说基本已经没有敢于反对他的人了,但毕竟他这个位置源于兄终弟及,多少还是欠缺些说服力。
所以司马昭的套路就很明显了,现在他的局势稳得很,完全可以一步步慢慢来,把皇帝压制在皇宫里,让他没有任何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布政令的机会,久而久之天下人就会只知大将军而不知天子。
在此期间,自己再慢慢建立功勋,提升影响力,同时再不断压制曹魏皇室的威信,到时自然水到渠成。
司马昭从始至终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,他对于晋公这一称号,前后拒绝了五次之多,直到钟会拿下汉中后才终于接受。
不过事情的发展却并不会如他所愿,当初司马师对郭太后做出妥协,同意立曹髦为帝,他却想不到这一举措会给弟弟带来这么大的麻烦。
260年4月,皇帝曹髦再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,结果依旧被推辞。司马昭实在是太稳了,年轻的曹髦感到了深深的绝望。
思来想去,曹髦决定拿出最后一个大杀招,即以命相搏。
你司马昭不是稳吗,想一点点耗死我。那我偏不给你这个机会。
你名义上低调,实际权力却一点不放手,又得了好处,又得了名声,哪有这么好的事?
现在我就要破坏你这个节奏,公开带兵讨伐你,逼你做选择。
如果你妥协,那就至少得把权力交出来一部分,到时候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亲政,也可以提升被打压许久的皇室威信。
如果不妥协,那也无所谓,反正我本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,就是要跟你不死不休。你要是选择了弑君,那就要承担严重的后果,朝中百官会信服一个逆贼吗?天下人会归心于你吗?这些后果都需要费尽心思去应对。
事实上,在曹髦下了这个决心后,他很可能就没指望司马昭会妥协。司马昭军事水平一般,但阴谋权术上也是颇得司马懿的真传的,他怎么会给自己留下隐患呢。
也就是说曹髦这个计划就是一个无解的阳谋,司马昭无论如何都难以称心如意,这也是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,能给曹魏带来延续下去希望的唯一办法,但前提是要用皇帝的血祭作为代价。
真不愧是魏武之后,曹髦绝对配得上钟会的超高评价,在如此逆境中,仍然用缜密的思维想出了这个计划,而且敢于抱着必死的信念去施行。
其实论起客观条件,当初曹芳明显是要更好一些的,但由于他的胆怯,丧失了平乐观阅兵那次好机会。如果当时在位的是曹髦,或许早就可以成就大事,而不必等到现在去飞蛾扑火了。
五月戊子之夜,曹髦命手下亲信李昭和焦伯在凌云台点兵,集合了自己少得可怜的军队,准备发起决死的反击。而这次壮举也给后世留下了“云台仗”的典故。
在起兵之前,曹髦召集了王沈、王业和王经三人,对他们宣布了自己的计划,并说出了那句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的千古名言。
这位王业经历不详,但王沈却是个名人,他也是出自太原王氏,属于最初被曹爽征辟拉拢的那批世家子弟。但后来司马懿只是象征性处罚了他,很快便再次启用,再加上他还是司马家铁杆王昶的侄子,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站在皇帝这一边呢?
这一点聪明的曹髦当然知道,不过他根本不怕王沈去告密。他根本就没指望靠这一点兵力击杀司马昭,所以无论对方是否有防备都不重要,他就是求死去的,所以根本不在意消息泄露。
而第三个人王经也非常值得一提,他就是当初在陇右被姜维血洗,损兵数万的那位。不过王经虽然打仗比较拉胯,但他还是有些气节的,此时仍然心向皇帝。
他劝说道:“当初鲁昭公贸然讨伐权臣季孙氏,失败后丢了国君之位。如今您的实力和司马昭相比差得太远,这么草率行动必然生出大祸,不如从长计议。”
王经这番话道理上是没问题,但问题是再这么等下去就要被温水煮死了,现在奋力一搏至少还能给司马昭带来一个大麻烦。
曹髦对此自然是嗤之以鼻,当即拒绝了他的提议,表示我意已决不可更改,然后就去面见太后了,应该是索要太后懿旨,增强自己的合法性。
王沈等三人听罢面面相觑,很快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。王沈和王业立刻就去向司马昭报信了,而王经却守住了自己的节操。
待天明时分,曹髦亲率数百人,大张旗鼓地向司马昭的府邸冲去。司马昭早有防备,命弟弟司马伷率兵迎战,结果曹髦一声大喝,司马伷的部队纷纷逃散。
见事情不妙,司马昭又派手下鹰犬贾充带兵抵挡,但曹髦却身先士卒,亲自执剑与之交战。傀儡天子毕竟也是天子,天子的威严岂是小卒可以抗衡的,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充的部下也马上就要四散而逃了。
而就在这时太子舍人成济正好撞到枪口上,他慌慌张张地问贾充该怎么办才好。诡计多端的贾充见状心生一计,暗想就是你了,于是对成济说:“司马公养你们这么久,正是为了今日之事,还有什么可问的?”
这成济也是个憨货,完全没多想,当即冲上前去将皇帝刺死。或许他认为自己立了大功,荣华富贵指日可待,但他到死才知道自己的结局注定是替罪羊。
汉晋春秋、晋纪等作品都说是贾充算计了成济,把他当枪使,而按照晋书的描写,成济则是被贾充喊出的口号所蛊惑,自己主动做了出头鸟,如果是这样的话,此人真的是蠢得可以。
相府兵将止不敢战,贾充叱诸将曰:"公畜养汝辈,正为今日耳!"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,刺之,刃出于背,天子崩于车中。(晋书文帝纪)
弑君这件事可以说是大到天上去了,尤其是在街头公然弑君,影响实在是太坏。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没有个交代,而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凶的成济就是最好的替罪羊。
所以说给领导干脏活,虽说确实是个拉近关系增加信任度的途径,但也不是什么事都能干的,因为你也得想想自己会不会被无情地牺牲掉。富贵险中求不是不可以,但总得考虑后果。
这件事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贾充,按照司马昭的本意肯定不会想要杀死皇帝,就算杀也会暗中毒杀,怎么可能在街头弑君?我认为按他的意思应该最好是把曹髦擒下来,不过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,而司马昭也很不地道地让手下去给自己抗雷。
贾充接了这个苦差事,但他耍了个心机,命令下得模棱两可,却又有极强的暗示性,同时把自己的责任完全摘了出去,又正好赶上成济这样的愣头青,终于酿成大祸。虽然解决了问题,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。
对于贾充来说,明面上确实没他什么责任,司马昭还真没法去怪他。
然而可以看出此中关键的却大有人在,比如司马昭的好友陈泰,他就坚称“不斩贾冲,难以告慰天下。”
泰曰:"惟腰斩贾充,微以谢天下。"(晋书文帝纪)
当然贾充是不能杀的,毕竟是自己的核心小弟,肯定要保,所以最后也就杀了个成济了事。
再说王经,此人由于没有给司马昭报信,被认为立场不坚定,也一并被干掉了。
曹髦被杀害后,司马孚还跑过去抱着尸体大哭,惺惺作态地说什么“陛下之死都是我的错”,结果没过几天就领衔上书,说要效仿汉昌邑王故事,将曹髦以平民之礼下葬,真是无耻到了极点。
曹髦被刺事件,对于魏晋禅代的过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,这至少使司马昭的计划推迟了几年。
虽说司马昭并极大概率没有下达弑君的命令,但动手的毕竟是他的人,他不可能逃脱干系。而弑君之事太过恶劣,司马昭必须另想办法平息诸多不良影响,称晋公一事也就只能搁置下来。灭蜀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,司马昭又等了三年之久。
而司马昭在灭蜀后两年就去世,从时间上他做到晋王已经是极限了,没有时间更进一步了。
也就是说曹髦看似以卵击石的举动,虽然最终没能挽救曹魏社稷,却打乱了司马昭的计划,让他没有成功篡位称帝,留下了终生的遗憾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曹髦也算是成功的。
司马昭在钟会、邓艾等人的帮助下,最终靠灭蜀大功度过了这次危机。但东吴的孙綝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,从寿春大败而归的他,终于走上了前辈诸葛恪一样的不归路。
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
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,长期更新
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,请帮点在看吧。
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